最早的RFID射頻識別技術可以追溯到二戰,當時盟軍雷達為了有效地進行敵我飛機識別,在雷達上加了一種無線電發射裝置,雷達探測到飛機之后給飛機發送一段特定的無線電波,如果是自己的飛機則會回執一段無線電波,雷達接收到之后就可以判定為自己的飛機,如果沒有回應則認為是敵方飛機。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根據用途的差異現已延伸出很多的頻段。作用領域也從最早的單一物體識別延伸到近場支付等場景。
相比RFID自動識別技術來說NFC起步晚很多,大概是2003年前后,PHLIPS、SONY、NOKIA三大IT巨頭聚在一塊,在原有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基礎之上統一了一下并增加了一些特有的東西推出了NFC技術。
RFID射頻識別技術分類
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分類方式很多,例如按有源還是無源來分,按能量傳遞方式來分,本文只為了說清RFID與NFC的關系所以此處只討論按頻段來分。
根據作用領域不同,RFID分很多的頻段,從低到高可分為:
1、低頻
125K、134K
2、高頻
13.56MHz頻段
3、超高頻
900MHz頻段
4、微波
2.4G、5.8G
RFID超高頻分體式電子標簽讀寫器UR6258是基于IMPINJ R2000/E710芯片深度開發的一款高性能的UHF超高頻電子標簽讀寫器,支持EPCglobal UHF Class 1 Gen 2 / ISO 18000-6C ISO 18000-6B協議,支持RS232、RJ45(TCPIP)等多種通訊接口,4個外接TNC天線接口,廣泛應用于進出倉儲管理、圖書管理、稱重管理、物流分揀、智能工具柜、醫療耗材柜、智能交通、門禁系統、防偽系統及生產過程控制等多種無線射頻識別(RFID)系統。
當然,這并不是所有的頻率,只是我們日常接觸得最多的幾個而已。需要注意的是900MHz頻段、13.56MHz頻段,這兩種頻率應用范圍最廣,我們常用的公交充值卡、飯卡、二代身份證、PBOC銀行卡都屬于此頻段,而經常用于庫存管理的商品標簽則以900MHz頻段居多。
與13.56MHz頻段不同,900MHz頻段是一個泛指,并不是一個確切的頻率,每個國家有所差異,我們國家的頻段在900MHz頻段上下一點,所以一般都用900MHz頻段作為代名詞。
RFID高頻HF多協議IC卡讀寫器HR8002桌面式電子標簽讀寫器是一款高性能的ISO/IEC 15693、ISO14443A/B多協議電子標簽讀寫器,采用USB供電USB通訊。廣泛應用于電子標簽信息錄入、IC卡發開、檔案管理、會員管理個人身份識別、工位管理、會議簽到系統、門禁系統、防偽系統及生產過程控制等多種無線射頻識別(RFID)系統。
RFID與NFC的關系,最大的共同點是都采用13.56MHz頻段,而13.56MHz頻段又是我們接觸得最多的RFID頻段,這也正是很多會弄不明白RFID和NFC的區別的原因。其實RFID的范圍比NFC要廣很多,除13.56MHz頻段之外還有很多其它頻段,而NFC只有13.56這一個頻段。而NFC制定的初衷是為了近場支付和松散認證的小數據交換,NFC選用了13.56MHz頻段作為基礎,同時增加了一個點對點的通信,傳統的RFID只能同一時間一個READER與一個 TAG交互,而NFC可以兩個READER之間相互傳數據。
同時NFC并沒有兼容所有的13.56MHz頻段 RFID,只是有所取舍地兼容了14443 TYPEA和15693兩種協議,對于像我們身份證這種14443 TYPE B并不支持。
請繼續瀏覽相關產品與解決方案,或下載: RFID讀寫器和應用方案PDF電子版彩頁